1月27日 CCTV-17
鄉村采摘游 踏青好去處
1月27日,央視《中國三農報道》欄目聚焦濱海。在這里,智能溫室大棚里春意盎然,棚內生長的串收番茄、草莓等水果已成熟,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采摘,享受田園樂趣。
1月27日 CCTV-13
游客走進太空樂園 暢享新春好時光
1月27日,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聚焦射陽日月島。人們走進太空樂園,認識中國航天發展成就,學習太空科普知識。問天實驗艙、火星基地、行星穿越......在這個太空樂園里,大家通過一個個沉浸式體驗項目,探索奇妙的宇宙,感受中國空間站的神奇奧秘。
1月28日 中國新聞網
鹽城新春“動員令”: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擁有江蘇最長海岸線、最大灘涂、最廣海域面積的鹽城,實現了從“鹽田灘涂”到“世界遺產”之變。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將在鹽城舉辦。
生態是鹽城最寶貴的家底,也是鹽城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特色,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是實現江蘇省委賦予鹽城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目標定位的“破題之鑰”。
1月28日是今年春節假期結束后首個工作日,鹽城將全市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推進會作為“新春第一會”。市長周斌在會上發出“動員令”:力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初步展現現實模樣,到2030年成為推動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城市。
周斌表示,以此為主題召開“新春第一會”,目的就是要動員全市以“起步就是沖刺”的決戰決勝姿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首戰告捷,讓綠色成為鹽城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充分彰顯“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與發展活力。
2022年11月,江蘇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支持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意見。鹽城積極建設綠色制造之城、綠色能源之城、綠色生態之城、綠色宜居之城,已有13個省直部門單位與鹽城市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為美麗鹽城建設創造了更大機遇。
“鹽城有著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這是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最為寶貴的家底?!敝鼙笳f。
鹽城擁有長三角中心區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創成國際濕地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空氣質量一直保持在全國全省前列,生態康養品牌效應逐步彰顯,優美生態環境成為鹽城集聚各類發展要素的最強磁場。
鹽城還是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0%,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大基地和長三角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得到廣泛關注,成為央企新一輪生產力布局的重點區域。
綠色低碳與現代工業體系相輔相成,沒有先進制造業作根基,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通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鹽城產業發展層次明顯提升,“5+2”新興產業體系以及23條重點產業鏈更加契合鹽城發展實際,該市先后引進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頭部企業,正在加快推進一批支撐力度強的重大項目。2022年,鹽城鋼鐵、新能源產業和晶硅光伏產業鏈開票銷售突破千億元。得益于重大項目的有力支撐,2022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6%,增幅列江蘇全省第一。
“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是鹽城嶄新的城市品牌、醒目的形象特色?!敝鼙蟊硎?,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工作,鹽城將做足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生態、綠色宜居四篇文章,持續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系統謀劃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全方位展示鹽城的自然生態之美、綠色發展之路。
1月29日 CCTV-13
保障農村醫療物資供應 提供更優質服務
1月29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播出《保障農村醫療物資供應 提供更優質服務》,報道了亭湖區將農村紅色、黃色重點人群作為醫療救治保障的重點,對有明顯發熱、咳嗽、乏力等癥狀,且新冠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的紅色、黃色重點人群進行免費體檢。同時,充分發揮178個“第一村醫”團隊的作用,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有力有序應對疫情,做好醫療救治工作,全力守護廣大農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月30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
春節旅游紅火興旺
1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文章關注鹽都區春節民俗文化踩街活動。此次活動以“滋味鹽城過大年 絕美年味在鹽都”為主題,來自區直和各鎮(區、街道)的16支踩街表演隊身著特色服飾手持各式道具,進行了打蓮湘、跑旱驢、蕩湖船、踩高蹺等傳統民俗文化表演和淮劇表演。
1月31日 新華網
建湖縣新春“第一會”吹響“工業強縣”號角
1月31日,新華網從用最高禮遇向企業家致敬、真金白銀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吹響招商引資沖鋒號等方面,聚焦報道建湖縣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工業強縣不動搖的做法。
1月31日 新華每日電訊
“竹林”重拾舊時光 鄉愁與年味交織下的老城煥新
1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發《“竹林”重拾舊時光 鄉愁與年味交織下的老城煥新》
關注亭湖區蝶變煥新的竹林大飯店重回百姓視野。
當越來越多人感慨“年味越來越淡”時,江蘇鹽城的市民卻被一座新地標深深吸引:走過入口處全息互動影像的時光長廊,復古改造的建筑仿佛帶人穿越回了記憶中的故鄉,老鹽城的古風雅韻在這里傾訴流淌,本地市民和歸鄉游子在濃濃的年俗風情中感受鄉愁……
這里曾是這座城市繁榮過往的代名詞,卻又一度塵封于歲月中銷聲匿跡——如今,蝶變煥新的“竹林大飯店”重回百姓視野。賡續城市文脈,激活情感聯結。竹林大飯店以極致還原的文化消費空間、豐富多維的文化消費體驗、錯位融合的文化消費業態,正在演繹城市更新的別樣篇章。
舊時光里尋年味 老城重聚煙火氣
“歲月更新竹生韻,山河無恙林自香”——伴隨著《春節序曲》的喜慶樂聲,竹林大飯店的兔年春聯揭幕,一場熱鬧非凡的國潮春晚在店內的人民大舞臺上正式開演。臺下十幾桌年夜飯熱氣騰騰,就地過年的企業員工、環衛工人、外地大學生歡聚一堂。從年貨大集、國潮春晚到民俗巡演,兔年春節期間,竹林大飯店推出了多道豐盛的文旅大餐。
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竹林飯店,是承載城市記憶的活檔案,1991年改建為鹽城竹林商業城,營業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型商業綜合體項目的沖擊下,曾經人氣頗旺的竹林商業城門庭冷落,一度空置廢棄多年。
“老式電影院、縫紉機、結婚登記所……這些老物件和建筑以前只在影視片中見過?!薄?0后”高文樂是土生土長的鹽城人,因為疫情,在外地上大學的他已有兩年沒回家過年。在抖音上刷到家鄉的這處網紅打卡點后,他很好奇老一輩鹽城人曾經生活的樣子。讓他沒想到的是,選在春節假期最后一天來這里逛逛,依然還是人流如潮。
在節前竹林大飯店內的年貨大集上,來自各鄉鎮的農特產品琳瑯滿目,從海鮮水產、肉禽蛋奶,到臘味水果,都是原產地直供。老字號年夜飯推陳出新,推出了預制菜。不少門店負責人介紹,年夜飯包廂早在年前就已全部訂滿。
通過搓、揉、捏、挑、壓、刻等面塑技藝,非遺傳承人將“虎頭面人”惟妙惟肖地呈現在眾人面前,在非遺展區,剪紙、糖畫、書法等異彩紛呈,引得孩子們好奇駐足。
“這個香腸是爸爸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的美味?!痹诶消}城香腸的攤位前,回鄉過年的高宇對兒子說。食物,往往帶著回憶的溫度,舌尖上的味道,正是最深切的鄉愁。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很多記憶在城市的擴張中消散。
鹽城市民孫成棟一度以為,再也無法彌補一段遺憾。10歲那年,母親帶他從鄉下到城里看病,被飄香的竹林飯店吸引,盡管囊中羞澀,母親還是買了一碗“蝦糠餛飩”看著他風卷殘云地吃完。
“伴隨著一勺清湯,餛飩滑溜進嘴里,口感舒爽,鮮美至極,疾病初愈后的虛弱一掃而空。那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美味的食物,與之伴隨的就是對母親的感激?!睂O成棟回憶說,后來生活越來越好,想再帶母親到竹林飯店盡情享用美食的愿望,卻由于種種原因一次次被耽擱,直到3年前母親患癌化療。
幸運的是,幾年間,孫成棟的母親在與病魔抗爭的日子里身體日漸好轉。2020年5月,鹽城市亭湖區圍繞“回味老鹽城、品味最鹽城、賞味新鹽城”定位,從城市建管、文化挖掘、氛圍營造等方面著力,重新打造竹林大飯店,以此探索文商旅融合新路徑。
2021年10月底,“竹林大飯店”在萬眾期待中重新開業,孫成棟也終于了卻了自己的心愿。人來人往,世事變遷,這只是鹽城人與竹林大飯店情感聯結的故事之一。對年輕人和孩子來說,這里是素未謀面的故鄉,也是城市記憶的“盲盒”,對中年人和老人來說,這里是城市高光時刻的再現,也是承載著集體記憶的老地方。
跟隨老街坊們走進竹林大飯店,映入眼簾的是“回味鹽城”四個大字和整面墻的復古廣告招牌,煙火氣撲面而來。老字號、老街坊,加上泛黃的燈光、悠長的街巷、逼仄的樓道,共同組成一幅幅充滿年代感的風情畫?!懊恳粋€巷口、拐角,都是一個場景、一段故事?!敝窳执箫埖昕傇O計師陳敗告訴記者。
而過年期間的竹林大飯店,屋檐上掛著冰錐,墻角邊堆著白雪,徜徉其間仿佛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春節街頭。市民們在門店里置辦鹽城香腸、阜寧大糕、益林醬油、濱海五醍漿等地方特產年貨?!胞}城八大碗”禮盒走俏,鹽城八大碗竹林店店長馮雪告訴記者,這是鹽城民間菜的代表,充滿家的味道。
竹林里尋“舊時光”,不覺流水年長。如同一位城市故事的講述者,竹林大飯店以建筑、文化、美食等載體,把故事在場景中還原,講給每一個人聽?!爸窳拄~湯面、朱奶奶米糕店,光看店鋪名,就是記憶里過年的味道?!狈掂l學生徐琳說。
一“新”一“憶” 拔節生長
十里建軍路,半部鹽城史。
竹林大飯店所在的建軍路商業街曾是繁華的都市中心,周圍也遍布歷史遺跡,然而由于城市建設重心南移,核心商圈的地位同樣削弱不振。就在城市更新啟動之時,鹽城市亭湖區成立建軍路商業街管委會,力圖重振老商圈?!皩⒛甏睾偷胤教厣疃热诤?,為老字號注入新活力,使老場景賦能新消費,讓老街區在一‘新’一‘憶’中拔節生長?!苯ㄜ娐飞虡I街管委會主任孫書甜說。
這里有老味道的新傳承。
以餐飲為業態的竹林大飯店是鹽城市井文化的一個符號,承載著鹽城人的情感記憶,而勾起一個人的味蕾記憶,可能是回想老時光時最直接的觸點。入駐竹林大飯店的一些小吃店,大多是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店,它們有口碑、有味道、有故事,幾乎都是擺攤起家,架座爐子、放幾張桌椅就能開張經營,逐步發展成當地老字號。不同于連鎖餐飲品牌,它們不僅難以擴張,還面臨老手藝后繼無人的問題。
“賣了40多年也沒有招牌,現在環境好、生意也好,很多老客從學生時代吃到孩子上學,現在還專門從鄉下趕過來?!苯衲?2歲的蔡榮巧走街串巷賣了半輩子涼粉,客人都叫她“徐三媽”。改換店址不僅沒有讓她流失老主顧,一些外地游客還慕名而來?!笆杖朐黾恿?,打算讓自己的兒女也加入進來?!?/p>
“從不體面到有身份,這些小吃店入駐后對長久經營更有信心,愿意讓自己的下一輩繼承老手藝,讓老味道有了新傳承?!睂O書甜說,朱奶奶米糕店、賈家鍋貼這些自帶流量小店的進駐,為竹林大飯店帶來了人氣,還能產生聚合效應增加新客流。為了讓這些招牌小吃店能扎下根來,管委會還推出第一年免租、第二年租金減半的支持政策。
這里還有老場景下的新消費。
相較于低樓層的復古風,竹林大飯店還在上層引進了時下年輕潮流的娛樂綜合體品牌和生活市集,以極具科技感和輕工業風的設計,打造現代化時尚氛圍,通過深夜食堂、Live演出等豐富老城區的夜生活文化。
正在逛街的年輕人告訴記者,這里既有“最鹽城”的地道風味,也能品咖啡、嘗西點,還有舒緩動聽的音樂相伴,感官需求得到全方位滿足,是一種全新的消費體驗?!霸诜泵Φ墓ぷ鏖g隙,來這里放松一下,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愉悅?!丙}城的一位品牌設計師周怡璠說。
位于竹林大飯店東側的鹽城電影院始建于1956年,曾是老一輩鹽城人文化休閑的勝地,承載著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但同樣在面臨市場院線的沖擊后,淡出人們的視野,一度荒廢無人問津。
為了盤活昔日的文化地標,管委會引入知名設計團隊,通過水砂石的建筑工藝,保留木質房梁結構,注入小劇場、展廳、書店等文化業態。改造后的“1956星劇場”既保留了老影院歷史印記,也成為兼具人文書店、文創美學、藝術展覽的復合型城市文化會客廳。
“這里不僅有業內最高水平的銀幕和座席,像《兩個人的謀殺》這樣的話劇第一次來到鹽城,滿足了市民更高的文化需求?!毙莿鲞\營負責人劉長偉說。
電影院到星劇場的進化是時光絮語中的細流,也成了最生動的時代線索。這條線索記載著城市經濟、文化與審美的時代之變,也串聯起了鹽城生活的多個切面。亭湖區委書記盛艷表示,不同時代的鹽城人境遇大有不同,不同時代的“鹽城電影院”不僅延續了建筑外觀,更延續了為鹽城市民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的初心。
新舊業態疊加,文商旅融合,輻射效應明顯,建軍路商業街恢復了往日的繁華,重現了鹽城人眼中的市井味。改造后的老場景,與周邊鹽城博物館、新四軍紀念館等文旅場所形成巨大流量,帶動了建軍路商業街、地下商業城等商業綜合體的客流,實現新舊業態融合互補,拔節生長。
“以前建軍路很少看到堵車,現在因為兩座文旅地標的開啟,人流量激增?!睂O書甜介紹,竹林大飯店自2021年10月30日開業以來,已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較短時間內成為城市流量的新磁場,明顯帶動了周邊商場營業額。今年春節假期日均客流近萬人次,入駐的商戶營業額達一百余萬元,一些小吃店的“日流水”翻倍上升。
“竹林大飯店已漸成鹽城文旅新地標,以差異化消費業態,激活了整個建軍路老城商圈?!笔⑵G表示,類似竹林大飯店線下文旅場所的人氣回暖,節日消費火熱景象回歸,為發展全年經濟開了個好頭。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亭湖區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打造更多個性化文化消費場景,促進消費復蘇,提升城市品位。
整舊如舊 活態傳承
新城的崛起往往伴隨老城的衰敗,成為不少地方城鎮化進程中難以走出的怪圈。城市更新如何既留住城市的集體記憶,又能盤活利用荒廢閑置的資源,各地都在積極探索。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鹽城市亭湖區兼顧情懷與效益,認真梳理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歷史的關系,注重共謀共建共享,實現城市記憶和文化的活態傳承,對于本身缺乏旅游資源稟賦的城市而言,其城市更新和文旅發展之路具有普遍借鑒意義。
整舊如舊營造懷舊氛圍。竹林大飯店項目改造時將舊城拆遷過程中收集的磚瓦條石用于民房、街景、商鋪的再造,活靈活現地復刻了有時代風格的街區場景?!靶〉揭粋€擺件,大到一棟民房,用的都是貨真價實的老物件?!眲㈤L偉說,為讓游客真切地感受到老時光,項目方花了3個月特意到當地人家中搜集了1.8萬余件老物件,利用此前舊城改造中保留的磚瓦,做到整舊如舊,考究每一處細節,盡量做到逼真還原。
以人為本還原歷史記憶。城市是人的城市,每一個人對過往的時代場景都有不同的記憶和看法。在竹林大飯店項目改造過程中,管委會多次召開市民代表會議,聽取不同年齡段市民對如何再現時代場景的看法,再參考一萬多張老照片后,才確定設計改造方案,最終呈現的場景受到多數市民的認可。
文脈賡續彰顯地方特色。在改造竹林大飯店前,項目團隊專門前往湖南長沙“超級文和友”參觀學習,深入調研分析后認為,鹽城既不是國家級旅游城市,也不是一線特大城市,沒有大量一次性消費客群,若照搬這一模式,會存在本土特色不突出、場景過度形式化和互動體驗不夠而難以持續維持流量的問題。
因而在后期項目設計時,項目團隊突出本土時代特色、提升互動體驗質量,將文化和商業融為一體,形成業態互動。在竹林大飯店升級開業的同一天,“鹽城民俗博物館”也正式揭牌。老城門石磚、老鹽城照片、燕舞收錄機……展廳內靜止的、有溫度的陳列品,承載著歷史變遷與文化記憶,無聲地講述著它們與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
作為新型文旅餐飲綜合體,竹林大飯店的運營模式已取得初步成功,但不少業內人士也有隱憂。
鹽城市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加忠認為,主打懷舊風的餐飲文化綜合體品牌在一二線城市已漸次鋪開,其中多為社會資本市場化運營,因本土化不突出、獲客成本過高、新奇感難持久,有的已陷入流量喪失、商戶退租的窘境。在租金補貼等扶持政策退坡、本地市民審美疲勞、同類市場化項目上馬后,竹林大飯店同樣會面臨類似問題。
作為政府主導項目,竹林大飯店的定位不單純是引流的商業綜合體,還是城市民俗博物館、城市記憶傳承的載體。在政府完成前期基礎建設投入后,后期運營如何實現持續自我造血功能、兼顧公益性和商業性也是一大挑戰。
“竹林大飯店一經推出就是爆款,但爆款不能只是曇花一現,要力爭把盆景做成風景,探索打造更多文旅新地標?!丙}城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委書記、局長袁國萍表示,將本土元素深度嵌入文旅場所,創造獨特的沉浸式場景,既能留得住鄉愁、保存城市記憶,又能促進內需、拉動消費。因鹽而興、因鹽得名的鹽城留下了千年海鹽文化,近年來還先后獲得“世界自然遺產”和“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是鹽城下一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而竹林大飯店文旅新地標的培育,不失為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1月31日 中國新聞網
鹽都:“農二代”逐夢希望的田野
農歷正月初八,江蘇鹽城鹽都區秦南鎮,秦程食品公司兔年第一鍋咸鴨蛋出鍋了?!昂芏嗬项櫩投荚诘戎@鍋蛋呢?!薄?7后”總經理程彤在生產間內外忙碌著。
年產700萬枚咸鴨蛋的生產間里,既擺放著一排排傳統鹽水腌制咸鴨蛋的大桶,又安裝了兩臺高效節能環保型智能腌制設備。程彤說,這兩臺新型設備是自主研發的專利,極大地提升了咸鴨蛋的產能和品質。
腌制咸鴨蛋對于出生在水鄉的程彤來說,是“子承父業”。程彤的父親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從事鴨蛋的腌制和銷售。2012年,父親打算把蛋品廠交給程彤。當時,大學畢業后已經在南京一家國企工作三年并成為業務經理的程彤真有點不情愿:“工作在寫字樓,朝九晚五,壓力也不大,事業處于上升期?!比欢?,父親的蛋品廠粗放的生產方式,讓程彤擔心“走不遠”,思量再三,他還是決定回來接過父親的接力棒。
“咸鴨蛋到處都有,蛋白過咸、蛋黃不沙是咸鴨蛋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對蛋品市場調研后認為,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必須走差異化競爭之路,做一種不太咸、更健康的咸鴨蛋?!背掏嬖V中新網記者,他聯合江蘇省農科院專家經過兩年攻關,研發了“低鹽咸鴨蛋快速腌制技術”,并獲得專利。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化腌制設備,咸鴨蛋的腌制周期從40多天縮短至15天左右,不僅蛋黃“流油”,而且含鹽量比正常咸鴨蛋低30%到50%,適合現代人的健康理念。
“小而美”的經營策略,讓“秦程”咸鴨蛋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價格也水漲船高。程彤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幾十戶養殖戶致富。2022年,“秦程”蛋品實現銷售1400多萬元。
記者了解到,在鹽都鄉村大地上,活躍著300多位像程彤這樣的40歲以下“農二代”,他們懷揣致富夢想和興農技能,傳承農業發展,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鹽都區郭猛鎮雙鵬智慧農場的當家人是兩位發小,出生于1992年的潘志鵬和劉小鵬。2013年,潘志鵬的父親潘國勝流轉了200畝土地種植葡萄和草莓,兩年后他邀請大學畢業的劉小鵬回來經營農場,2018年,潘志鵬也回到農場。年輕人的思維活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向農業專家請教,從教科書和生產實踐中步步摸索,慢慢由農業“門外漢”成長為“小能手”。
潘志鵬和劉小鵬深知傳統種植管理模式已經落伍,一齊把目光瞄準物聯網技術,對農場進行了智慧化改造?!艾F在,溫度、濕度、通風、遮蓋等各方面全部實現自動控制?!痹谵r場大棚里,兩人掏出手機給記者演示說,運用物聯網技術,不僅能夠精準控制,提高果品品質,而且節省了人工成本,200畝農場正常用工也就20人。
“看著植物生長,一天一個變化,每天都有新鮮感?!眲⑿※i笑言,這是自己的農業情懷,是做其他工作沒有的感受。去年,農場實現產值800多萬元,凈利潤達300萬元左右。
農業情懷同樣藏在“快樂養豬人”顧金國的心頭?!拔易鲛r業可算是專業對口了?!鳖櫧饑厴I于鹽城生物工程學校畜牧專業,曾經在上海從事動物藥品銷售,生意做得紅紅火火。2015年,他帶著3000萬元資金,回到家鄉秦南鎮合興村,創辦了康農牧家庭農場從事養豬業。
在康農牧家庭農場,巡視、室溫、飼喂、糞便清掃全部實現自動化,偌大的豬場正常用工只有13人,而且還是每3個月一輪換,平時在豬場內從事養殖管理的只有四五人。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清潔清毒程序非常嚴格,飼料運進、人員進入需要經過20分鐘的消毒,飼養人員在外的穿著衣物一律不得帶入,連手機都不能帶進?!梆B豬最怕的是豬瘟病毒?!鳖櫧饑f,只有嚴格消殺才能保證安全,養豬產業才能持續下去。去年,農場出欄生豬15000頭,成為名副其實的“萬頭豬場”。
在鹽都采訪“農二代”,記者發現,這些“新農人”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都是運用現代科技的行家里手,也都把網絡電商作為產品銷售的主渠道?!笆謾C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流量成為新農資”是他們身上鮮明的時代印記。
據鹽都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區已創成省、市、區級示范家庭農場超300家,其中,“農二代”創辦領辦的農場占比逐年提高?!傲幦陜燃彝マr場負責人平均年齡降到50歲以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達到50%以上,讓更多的年輕人傳承農業發展,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主力軍?!?/p>
又是一年新春時。和父輩一樣耕耘在鄉村大地上,有知識、有技術的“農二代”們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了堅定的信心。潘志鵬和劉小鵬說:“新的一年要加強日常管理,提高果品品質,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效益?!背掏f:“繼續進行產學研合作,再在細分市場上下功夫,擴大品牌影響力,帶動更多農戶奔富路?!鳖櫧饑鴦t說:“做農業,除了情懷還是情懷,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養豬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p>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