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科技大學根據食堂消費大數據,對在食堂消費次數、平均消費額度低的2000余名學生發放餐補,無需申請,不公布名單,直接充入餐卡,全年累計發放100萬元。湖南科技大學后勤管理處副處長梁宏軍表示,部分家庭困難的學生出于各種原因并不愿意申請相關資助。采取這種悄悄打錢的方式,在維護他們自尊心的同時,又能夠真正幫助到他們。(3月23日《大河報》)
如何精準識別貧困生并對其進行資助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報道所提及的高校,根據食堂消費大數據,精準研判出貧困生并進行隱形資助的做法,不僅是對科學技術的充分運用,提高了識別效率,減少了誤判率,也有效維護了貧困生的尊嚴。這的確是資助貧困生的好辦法,值得推廣。
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也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如何精準有效地識別貧困生,防止“假貧困生”冒領補助現象,避免產生不公平,損害學校公信力的事件,需要學校三思而后行。資助貧困生不能只靠貧困生主動申請,因為不少貧困學生會有自卑心理,不愿透露家庭的具體情況,甚至一些貧困生因為害怕“丟臉”寧愿忍饑挨餓、節衣縮食也不愿申請資助。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貧困生認定環節將相關信息作為不可忽視的個人隱私加以尊重和保護,盡量不強求貧困生公開個人情況。
目前,在一些地方還沿用傳統的資助模式,以接受監督的理由公開貧困生的名單和“致貧原因”,并由其他同學監督、評判。不可否認,這種讓貧困生自揭傷疤的初衷是好的,但程序上顯然欠缺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文關懷。一是如前所述,部分貧困生由于經濟貧困,心理本就脆弱敏感,礙于面子不愿申請資助,讓其公開“哭窮”無異于往傷口上撒鹽。二是不排除有家境富裕者貪占便宜,用惟妙惟肖的表演競爭到資助名額。
那么,所謂的貧困生評選就無可避免地陷入了公平困境,真正貧困者未必得到資助,或者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人格尊嚴卻受到了傷害?!凹儇毨眲t因缺乏信息共享、大數據分析等有效的事后監督而不易露餡,扶貧助困政策的公信力被消解。甚至造成同學之間惡意舉報,互相攀比誰是貧困生,通過拉攏老師來獲取貧困生資格的混亂局面。
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呵護才是真正善待貧困群體。教育部早就專門強調,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可采用隱性方式,避免大張旗鼓地發放資助物品。在大數據技術相當成熟的背景下,應果斷擯棄讓貧困生當眾比窮、自揭傷疤的傳統評定模式,利用大數據實行精準識別。在妥善保護貧困生隱私和尊嚴的同時讓其免予“示眾”,少承擔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當然,為避免認為刻意造假下的數據失真,可以通過采集話費、日常消費等多種信息來綜合研判。同時還可采取人臉識別等方式避免冒名造假,實施個人承諾并懲戒造假等方法來提高大數據研判的精準度,進而讓補助貧困生資金這一好鋼用到刀刃上,讓教育公平落到實處。 (史奉楚)
請輸入驗證碼